建立關係的那一道門

生活輔導員和家園裡的孩子關係就親密的像是父母和小孩,需要代為去執行那些關照愛護的行為,一天十二小時的照顧,接著是輪班的休息,有時獨立於工作和感情的分別,這樣的羈絆竟有點獨立分開。

但不是每個孩子來到兒少家園後都能快速的接受這樣的關係,很常都是需要一大段的時間去適應、去平衡,接著慢慢達成這樣一個無形的連結,通常都是在一個突然的時間拾獲,沒有一個無聲無色的預兆,就像是小倉。

小倉是在幾年前來到這裡的,原先來到兒少家園這樣一個陌生的環境他很沒有安全感,就像個倉鼠一樣,總是很喜歡把東西偷偷囤積起來,像是怕哪一天又被丟棄或是失去定期援助需要用到。每當生輔員詢問孩子們有沒有想要的東西或是想要在既有的基礎上再多拿一點時,小倉總是低聲的要求想再多拿一份,不是因為用不夠,只是想未雨綢繆。生輔員很無奈,因為知道這是來自一份創傷性的沒安全感,卻也只能通過暗示性的柔性教導「這邊很安全,在用餐時段也都會有一份定食定量的食物不用擔心下一餐沒有著落。」再來就是限度內的提供,避免他的不安全感找不到地方填滿。

時間就這樣過去了幾年,小倉升上了高中,在這個成長過程中他依然會把櫃子填得滿滿,就像成為習慣,總是在幫肚子餵上一份時,也想為櫃子喂上一份,成為另外一個本體。直到沒有預兆的某一天,生輔員發現小倉的櫃子東西變少了,到之後甚至空了,這個櫃子就像是一個量化的組成表證明著在這段關係的建立中,小倉還是有相信別人的能力,能夠自主的感知著關係建立的美好,這個功能沒有因為太久沒使用而退化。之後就像是一個無聲的默契,雙方都不再提到那個櫃子裡曾發生的事。

之後的小倉會從兒少家園畢業,就像是普通小孩脫離依賴家庭的階段後,朝向一個獨立建築自己未來的階段前進。而這段羈絆,不會結束,他會永遠存在在他和所有曾經在家園裡待過的孩子心中,等著被回朔拾取,又或者是某日的故地重訪,用著往後靠著自己賺來的錢回饋社會,回報給曾經教養自己的社福機構,把愛傳下去,把這份羈絆延伸到更雋永的高度。